2025-04-12 新闻动态 140
图片
一
图片
半年前,受林格先生启发,写了一篇《教育就是,先把孩子的敬畏心扶起来》,受到了朋友的喜欢。
所谓“道也者,须臾不可离也”,这些根本的东西值得经常提起。昨天看了一位博主的发言,又想再写一写这颗“敬畏心”。
可以这么说,没有敬畏心,就不能产生教育。傲慢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从教育中获益。除非,通过教育,先将敬畏、谦虚的心慢慢地扶植起来。
图片
二
图片
缺少敬畏心,可能是时代的进步,也可能是观念的错位。
这背后的成因复杂,大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。
比如,现在大部分人的观念是把医生和教师简单地视为服务者,医院和学校是服务部门。
家长送孩子去学校上学,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掏钱买服务,我花钱你服务,于是被服务和服务对立起来,动辄投诉、举报。
这种观念如同病毒,侵蚀着孩子的认知,让他们觉得老师只是为自己服务的人,只有服务得好服务得不好之说,没有尊重一词。
又比如,现代人将学习简单地看作是知识的积累,自己多读书、多获取信息即可,有没有老师不影响学习。
他们可能没留意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,真正的学习是心领神会,融会贯通,非老师点拨、引领,来个醍醐灌顶不可。
当教育异化为“购买服务”,教师沦为“知识搬运工”,学生自然把课堂当作可以随意退换的“知识货架”。
图片
三
图片
苏轼曾感慨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
天地之大,宇宙无尽,万物无穷,人在天地宇宙面前,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,万物都比“我”厉害。
大自然的一次地震、一场海啸,哪怕是一阵风雪,都能让人类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微不足道。
敬畏师长、敬畏规则、敬畏自然、敬畏天地万物。
有什么理由不对眼前一切心存敬畏呢?
图片
四
图片
敬畏并非恐惧和害怕,它是在岁月的沉淀中,慢慢形成的一种思想认识,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,更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。
往小了说,敬畏是一种规则意识。举个例子,在马路上,红绿灯就是规则。敬畏规则的孩子,会在红灯亮起时乖乖停下脚步。因为他们明白,遵守规则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。
往大了讲,敬畏是正心诚意。正如古人云:“君子之心,常存敬畏。” 只有心存敬畏,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安宁。
去年任教的班级,离我办公室近,一些孩子会经常在课间跑过来,有拉抽屉找糖果的,有拿起翻页笔在墙上挥舞红点的,叽叽喳喳,像是麻雀。
可一旦铃声召唤,坐到了课桌前,就会像换了一个人,学习认认真真,作业端端正正。
他们对老师并不害怕、紧张,甚至关系很亲密,但遇到该遵守的也遵守得非常好,同样谓之有敬畏心。
图片
五
图片
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:
“敬畏不是下跪,而是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。”
当我们教孩子敬畏三尺讲台,实际是在培养他们对真理的谦卑;
当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课堂纪律,本质是在塑造他们对秩序的尊重。
就像古人“程门立雪”的典故,那份风雪中的等待,不是封建愚忠,而是对知识的虔诚。
图片
六
图片
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呢?
有的教育者认为,严厉是一种有效的手段,希望通过不怒自威的方式,让孩子心生敬畏。
不可否认,在短期内,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一定效果。但从长远来看,它并非长久之计。
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听话,并没有真正理解敬畏的内涵。
一重点高中的生物老师对学生非常严厉,一有学生上课不认真,马上就点名批评,没交作业更是厉声喝斥。
学生都害怕,作业比语文和数学都写得早,交得快,每次考试班级平均分都在段里遥遥领先。
仔细一想,学生敬畏老师,自然不是敬畏老师的严厉,而是敬畏严厉背后老师对专业的虔诚和对规则的坚守。
所以,那些放羊式的佛系老师,反而得不到尊重。
图片
六
图片
培养孩子的敬畏心,得从“尊重”入手,从“礼貌”开始。
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从多个方面努力。
要以身作则,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里,都要尊重他人,遵守规则,比如跟老师交流时彬彬有礼,过马路不闯红灯,给孩子树立榜样。
带孩子走进自然,在壮丽的山川与浩瀚的宇宙面前,让孩子感受到人类的渺小,领悟自然的伟大。讲古往今来的名人故事,让孩子领略知识的魅力,明白学习的重要。
在家要制定规则,像按时睡觉、自己收拾玩具等,并且严格执行,营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。
在学校,家长也要配合老师开展的活动,强化孩子的敬畏意识。此外,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,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沟通方式,还要有耐心,慢慢引导孩子认识错误 。
图片
七
图片
教育,不止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。
在这场旅行中,培养敬畏心是重中之重。
正心、诚意、格物、致知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只有让孩子心怀敬畏,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